English

《南诏大理国雕刻绘画艺术》:民族艺术的经典

2000-12-27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李忠翔南诏、大理国时期艺术原件(除南诏图传、张胜温画卷外),我在近二十多年来,曾多次往返其间,观赏、临摹,拍摄不计其数,但因光线、角度等条件限制,视觉效果不佳;作为“云南民族美术全集”顾问,早在年前曾看过部分图稿,因篇章秩序未定,图版简陋不全,整体效果心中无数。而今手捧成品逐页细读,314帧精美图片、数篇文论,从雕刻、绘画、文物(造型艺术有关的)三方面,对唐宋五百年间南诏、大理国时期艺术,作了脉络清晰、概括全面、重点突出的评价。正是,一集在手,数时之间,即可目睹散藏于云南各地和国内外的艺术精品全貌。

在号称“佛国”、“妙香国”的南诏、大理国土上,一大批建筑精美、气势恢弘的佛教艺术标志物:塔、幢、石窟、寺庙,屹立在云岭高原。

入编该画集的“巍山佛教造像”,为南诏初期之作,那红沙石的雕刻,泛出神秘朦胧的微笑,造型简洁、古朴浑厚、平淡冲和。从那超凡出世、凝神思辨的气质上看,确有魏晋佛教造像之遗风。

始建于公元八世纪末的“剑川石钟山石窟”,历南诏、大理国数百年逐步开凿而成。是佛教密宗与本土民族宗教信仰相融汇而产生的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石窟艺术。它以宗教为题材,以写实的手法,再现了南诏、大理国时期王者、官员、侍从,服饰、仪仗等生活化、世俗化的内容;在佛陀、菩萨、明王、大黑天神等的造型上,想象丰富、生动逼真、气度非凡。石窟雕刻技艺娴熟,以高浮雕为主,辅以线刻和浅浮雕,手法时而宁静温和,时而强劲勇猛,既有曹衣出水之细密,又有吴带当风之灵动。剑川石窟艺术为研究当时宗教、社会、历史和民俗,提供了详实而形象的资料;显示了少数民族高度的艺术创造才能,为我国众多佛教石窟中独特璀璨的明珠。

南诏、大理国佛教艺术在绘画方面的遗存甚少。以剑川石钟寺石窟露天崖画《菩萨图》、《南诏图传》(现藏于日本京都有邻馆)、《张胜温画卷》(现藏于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等为代表,在本画集中均有详细评介。

《南诏图传》是描绘彝族先民最早的一幅画卷。取材于南诏建立的神话传说,以图文并茂连环画的形式加以表现。人物刻划传神细腻、布局构图疏密有致,显示出很高的艺术水平,技法有明显的唐代画风渊源。

南诏、大理国佛教艺术在绘画上成就最高者当数《张胜温画卷》。全长1636.5厘米,高30.4厘米,纸本、设色、贴金的巨幅长卷,是公元1180年由白族画家张胜温所作,前段绘大理国国王段智兴等,中段绘佛、菩萨、焚天、天龙八部等,后段绘天竺等十六国王等,共计628个人物形象,造型严谨,面貌各异,性格鲜明,色彩辉煌绚丽,构图奇巧,层次分明,全卷大气磅礴。画法以传统兰叶描为主,线条遒劲,抑扬顿挫,刚柔兼济,画风与唐宋大家一脉相承,可与吴道子、李公麟等媲美;但在有的佛像部分,又用了细线勾描贴金手法,融入了藏画技巧。如此规模宏大之巨制,内容纷繁达到密契园融,浑然一体的境界,没有半点勉强斧凿雕琢之痕,说明张胜温技艺之高超,已达炉火纯青地步,才可能绘制出这集佛像、人物、动物、山水为一卷的,中国绘画宝库中的稀世珍品,《张胜温画卷》不愧为大师的杰作。

当我们打开《云南民族美术全集·南诏大理国雕刻绘画艺术》卷那紫红色的门扉,迈进流逝的千年岁月,倘佯在南诏、大理国五百年美的历史长河,那真实、生动、形象的艺术,让我们在这红尘的喧嚣中,聆听到遥远的绝响,体悟着古文明的从容、宽广与宁静,寻找到精神的家园。读一本好书,得到灵魂与心智的审美愉悦和启示,实乃人生一大快事。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